各高校:
为共同打造“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加强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以“慕课西部行计划”为契机,面向全国高校一线教师推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质示范课公益进修项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简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相继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课程建设与应用共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0余门,打造了一批具有西电特色的品牌“金课”。
为推广我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经验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经验,拓展区域示范引领效应,加强校际交流互鉴,我校发起优质示范课公益进修项目。
主办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承办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相关学院
管理部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院
二、课程安排
经前期调研论证、教师个人申报、学校综合评审等环节,本次共遴选出8门优质示范课(见表1)。
表1优质示范课课程信息
备注:
1.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简介见附件。
2.优质示范课拟从第八周开始直播(前七周课程已开展,支持回放观看)。
3.周次:第八周为2022年4月11日-17日,以此类推,第十七周为6月13日-19日。
4.节次:1-2节8:30-10:05;3-4节10:25-12:00;5-6节14:00-15:35;7-8节15:55-17:30。
三、招生对象
各高校一线教师,学科相同、相近或者跨学科的教师。
四、学习模式
授课教师在正常上课的同时通过直播将课程对外开放;参培学员以“同步课堂”的形式实现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体课堂教学的观摩,并按要求参与授课教师组织的教学研讨与交流。
授课教师可自主设置课程到课率、观摩交流报告、结业考核等考查环节;策划组织至少2场教学研讨与交流,分享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课件作业、思政案例等课程资料,重点围绕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
五、颁发证书
参培学员根据每门课程考核要求完成学习,考核合格后,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颁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质示范课公益进修项目”学习证书。
六、报名方式
1.拟参培学员请于4月11日(17:00)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打开链接(https://www.wjx.top/vj/OiV5ihQ.aspx)进行报名;
2.每门课程限报80人,主办方将按照报名情况录取校内外一定比例的参培学员。通过录取者,主办方将以邮件形式通知录取结果,并发放课程考核须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质示范课公益进修项目行为伦理规范等。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吕锦程 林荣华
联系电话:029-8189179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院
2022年4月8日
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简介
刘刚 信息论基础
刘刚,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信息论基础》课程负责人。主持并参与陕西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项、陕西省重点攻关项目1项和重点项目1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改项目6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智慧教学之星”,首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陕西省第三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首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优质教学质量奖一等奖、首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创新奖二等奖等。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
《信息论基础》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核心支撑课程之一,每年面向500余名本科生开设。完成课程学习,学生能够阐明信息熵、平均互信息、信道容量的基本概念和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建立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和信息传输系统最优化设计的整体概念,能够将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运用于工程应用中的信息表示、信号传输、信号处理等。《信息论基础》课程先后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陕西高校疫情期间本科在线教学典型案例”等。
李洁 现代图像分析
李洁,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博士后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产业创新链等多项科研项目。结合研究工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申请授权多项国家专利。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出版专著教材1部,指导的博士生分别荣获2019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博士论文。近年来,一直从事图像处理相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现代图像分析》,2021年陕西省一流课程。课程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启迪思维,培养创造力置于首位。将启发式教学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术思想,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思维方法、实践能力三者并重。课程建设中力求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同时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加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结合时政和行业发展现状,突出作为新时代的电子行业未来接班人,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专业基础、能力素养,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步培养。
蔺一帅 软件体系结构
蔺一帅,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09年取得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工程学士学位;2010年至2013年,在法国Universitéde Technologie de Belfort-Monbéliard取得信息科学硕士、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4年,任法国Universitéde Haute-Alsace研究助理;2014年回国,开始任职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一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软件学报》、《INTEGR COMPUT-AID E》等高水平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主讲的《软件体系结构》本科生课程被认定为“陕西省一流(线下)课程”,且作为国内首个软件架构相关慕课面向高校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开课两学期以来的选课人数近1.7万人,荣获“CCF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案例竞赛”全国一等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本科教学创新奖”优秀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是聚焦软件生命周期中的软件设计阶段,直接面向提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软件设计能力的核心专业课程。由于课程知识特点,在该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知识高深抽象、教学内容朦胧而不切实际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应用架构知识增强软件架构设计、实现和应用的工程能力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弱点。针对该学情,本课程以“学用互助,做有能力有情怀有温度的软件人”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在特色教学方式、课程组织方式、考核评价方式和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教学创新与实践,创新设计了“任务导向、案例驱动、以面引点、体验探究,立体思政”的特色教学方式,由引导式互动讲授、学生互动讨论、学习效果自主实时检测、学生自主项目实践组成的混合教学组织方式,基于学习数据的多阶段全过程多维考核方式和跨高校联动的教学效果反馈与改进机制。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消除知识学习和工程应用间的巨大鸿沟,搭建课程学习“学与用”间的桥梁,达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德智双向发展的培养目标。
杨 威 线性代数
杨威,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教授,首届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首届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首席教授,全校公共课程“线性代数”课程负责人,“光信息与功能元器件”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先后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二等奖、首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卓越奖、首届全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主讲的“线性代数”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新华网新华思政、B站等平台播出,学员累计20余万人。
《线性代数》课程是面向全校五千余名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精品在线开发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打造了具有“点-线-面-体”结构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做到了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西电课堂”、“雨课堂”等教学软件及“智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教学网站开展混合式教学,促进了个性化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赵文娟 大学物理
赵文娟,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大学物理课程负责人之一,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物理教育改革和研究专项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物理MOOC联盟成员。2006年至今先后主讲《大学物理》《光学》《光传播原理》等本科及研究生主干课程。承担省级教改2项,校级教改项目多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教学相关专利6项。获陕西省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奖,校级本科教学优质奖一等奖,校级年度优质教学质量奖3项,第七届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是我校覆盖面最广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现象、概念和规律,并可以进行多维度交叉和延拓应用,深化课程育人成效。课程注重思政融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践行价值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以及细致观察、动手实践、积累总结的科研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中解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张 丽 高等数学
张丽,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高等数学》课程负责人。主要承担《高等数学》《偏微分方程》等主干课程的主讲与教研工作。主持校级教改项目4项,发表教改论文4篇,编著教材1部。主讲陕西省线上一流课程《高等数学》。中国大学MOOC国内平台主讲人。获得2021年校级本科优质教学奖二等奖。参与获得2020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高等数学》,2021年陕西省一流课程。该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采用课程组自主讲授的MOOC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一是达到为学生的后继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数学知识;二是达到传授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遵循“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背景出发,依照科学研究和知识认知的规律,借助“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各环节,明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知识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朱娟娟 信号与系统
朱娟娟,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信号与系统课程负责人。主要从事智能系统和视频处理领域的研究。获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能手,陕西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主持校内外课程改革项目6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工程信号与系统》、英文版《Signals and Systems》,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信号与系统》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20年获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等多个专业的重要必修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基于相关的数学和物理概念,建立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模型,研究信号分析和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介绍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要、立德树人的育人指导思想,采取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
黄云霞 固体物理基础
黄云霞,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固体物理基础课程负责人。主要承担《固体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材料结构与性能》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主持和参与教改项目5项,参与编写《固体物理基础》教材第一版和第二版,发表教改论文5篇,科研论文被SCI检索10余篇,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质教学奖一等奖1次。
《固体物理基础》于2020年获批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处理固体物理学问题的特有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拥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电话:029-81891791 029-81891792
邮箱:jsfz@xidian.edu.cn
邮编:710126
地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行政楼118办公室
Copyright © 2013-201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 信息网络技术中心 西安聚力